更多可能
来源:
中大咨询

Vincent —— 事业部副总经理

Lee —— BU总监


Lee:从咨询顾问到项目总监有何区别?

“我从2019年初次担任项目经理,到21年上半年开始担任项目总监,可以说是实现了较大幅度的跨越。回想起来,不同的阶段、担任不同角色,看待项目的角度还有方法上都是一直在变的,但总结起来还是离不开三大法宝。”


第一宝:扎实的技术基础

技术永远是立足之本,作为咨询顾问,要在实践中,快速构建起逻辑框架,能对框架下的具体篇章进行构建,在积累中能力不断提升,那担起项目经理职责便是水到渠成的。到项目经理阶段,最核心的能力当然是能构画整个项目的逻辑结构或者技术方案的宏观架构。到了项目总监的位置,就几乎很难能在一个项目上沉浸下来,当手上同时又多个项目进行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对项目整体质量的把控。

第二宝——团队管理之术

项目经理是项目团队的带领者与协调者,除了要钻研技术本身,也要学习和运用团队管理的方法。平时,事业部采用的工作模式是先讨论一个框架,然后进行分工,团队在关键时间节点作汇总和讨论。这要求项目经理有较好的分工协调能力,能充分发挥好团队成员的长处,同时能把握好关键节点,及时做好进度和质量的把控工作。

第三宝——沟通的方法

团队管理和项目工作都离不开沟通,岗位不断的提升,沟通占用工作的时间也会成倍数增长。对客户、对公司、对团队的沟通都要找到合适的方法,高效的沟通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Vincent: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很大的区别是关注幅度的不同。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更多着眼于项目本身,即使同时兼顾几个项目,但总体上关注点还是落于成果的交付上。

项目总监:关注幅度会更广,虽然事业部会分业务条线,让我们专注于某一领域,但每个领域都由许多模块组成,所以我们要研究得更专、更精

同时,对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推进的把控就更偏向于逻辑上的把控,但现实情况是逻辑可以100%完美,基于这个逻辑下项目成果的呈现更多地取决于对客户、行业的了解程度以及项目经理操作的精细程度。


团队管理之术:如何带好新伙伴?


Lee:“在带新人的时候我最关注的是精神面貌,及时给予新人关心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集团每个事业部都是高度扁平化的部门,想要新人快速融入团队,最快捷的方法肯定是组织一次团建。平时,团队会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针对近期工作畅所欲言,提出问题,群策群力商讨解决方法,共同成长。

除了团队情感投入外,知识的引领和传承也很关键,要在专业上建立起团队的共同语言。

所谓团队,就是一群有默契的人在一起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沟通没有壁垒,能迅速捕捉伙伴的关键点

很多新人,都是一毕业就进入这个行业,对时事热点的敏锐度并不高。所以作为项目经理,给予新人的指令要足够清晰,必要时还要跟他们阐明整个项目的框架,以及他负责的部分对于整个项目的意义,这样能帮助新伙伴建立起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逻辑框架。同时,我们会罗列学习清单,包括书单、案例等,让大家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迅速构建起基本的知识体系,和事业部其他伙伴建立起共同语言,能更深入地进行交流。


沟通之道:如何做好与客户的沟通?


Vincent:自信与技巧是解决问题的两把钥匙,沟通上也不例外。

我们的小伙伴们都有专业、真诚的鲜明特点,但也不可避免的有时代青年常见的:社恐。小伙伴们在项目上,总会遇到年龄跨度大,性格迥异的客户,此时总会对沟通有种恐惧:害怕有代沟,无法构建共同语言;害怕和客户交流中露怯,显得自己不专业;害怕客户对我们产生质疑乃至刁难。

没有客户会无缘无故地刁难,这种情况,我们要反思沟通是否做到位了。如果自己沟通解决不了,可以向上反馈,只要保持积极、密切的沟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沟通之术第一条:克服恐惧,建立自信,不必担心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得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因为在业务上面是绝对没有客户跑得快,跑得领先的,我们和客户交流的是他们熟悉而我们相对没那么熟悉的信息,与客户沟通也是为了获取更多行业资讯。相反,如果因害怕显露问题而拒绝沟通,只会在后面让矛盾不断加深。

当我们有沟通的自信后,也需要一些沟通技巧。首先是主动,往往很多项目上,谁先主动谁就掌握主导权,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密切地与客户沟通,这样才能洞悉到客户真正的需求以及让客户了解到我们的工作思路,这样对项目的开展百利而无一害。

在沟通过程中,协商和换位思考不可或缺,在沟通中多用设问句表达观点,是一个能给双方缓冲想法的好方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凡事缓则圆,当客户向我们提出拿捏不准的问题,要缓一缓,过急的反馈容易产生失真或者暴露问题。

在和客户沟通上,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更高效的方法,例如在刚结束的项目上,我们尝试在启动会阶段开展工作坊,大家在项目前期进行深入的观点交流,我们把自己的见解和理念传导给了客户,客户将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抛出来,我们吸取并消化学习,这也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扫清了一些障碍。通过这个沟通形式的探索,我们也有所收获,后续也会将工作坊的形式标准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