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解读系列: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指面对供应链上中下游开展的,集金融管理、商业运作和物流运作为一体,以贸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的管理过程,涵盖寻源、协议、采购、开票、核实、支付等环节。其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仓储物流机构等。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或类金融机构)是服务商,围绕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债权、物权,通过赊销、垫付等方式支持融资;上下游中小企业是融资方,利用与核心企业的购销协议、应收账款单据等凭证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核心企业是担保方,给出回购承诺、信用担保等凭证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估依据;仓储物流机构则由金融机构指定,代链上企业控制货物的价值评估和发放运输。上述每一主体的行为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这一整体过程。

据国务院政策文件《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供应链金融重在“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升级和国家战略布局”、“加强市场主体协同配合”、“促进市场公平有序和产业良性循环”。

即,配合供给侧改革,由金融机构通过动态跟踪企业经营、定制全链解决方案、信用评估覆盖全链等方式,一方面加强供应链结构控制,为实体经济发挥保通、稳链、纾困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融资风险、创新业务类型,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困境的最好方式。

供应链金融可以包含结算、融资、资金管理、保险、期货、担保等各类金融手段和工具,特色在于是通过供应链将供方、买方、金融服务商紧密联系起来的服务方案结合体。


  概括而言,主要运作模式有三:

1.应收账款模式

上游融资企业(供方)向下游核心企业(买方)发出商品,先得到应收账款单据,再以该笔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权利质押申请融资,买方则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并承诺向其支付账款。另外,供方也可通过购销订单、协议等提交申请。业务形态上,表现为保理、反向保理、保理池融资、票据池授信等。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解读系列:供应链金融

图 1 应收账款模式


2.预付账款(保兑仓)模式

上游核心企业(供方)与下游融资企业(买方)签订购销协议,买方以该协议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则开具承兑汇票给供方并指定仓储机构,供方向该仓储机构发货并交仓单给金融机构;供方做出货物质量保证和回购承诺。此后,买方可多次向金融机构缴纳部分保证金以向仓储机构提取对应价值货物,直至缴纳额达到承兑汇票金额。业务形态上,表现为先票/款后货授信、担保提货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国内信用证等。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解读系列:供应链金融

图 2 预付账款(保兑仓)模式



3.动产质押(融通仓)模式

中小企业以其存货质押等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委托物流机构评估动产价值并保管货物,核心企业做出还款担保和回购承诺。业务形态上,表现为静态抵质押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仓单质押授信、融资租赁等。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解读系列:供应链金融

图 3 动产质押(融通仓)模式


此外,若供方和买方体量差异不大,还存在基于B2B平台交易等的新型或综合型融资模式,业务表现为电商平台分期/白条、电子订单应收/预付融资等形态。基于以上运作模式,供应链金融可以进一步场景化、生态化、线上化、数字化,带动产业链条各主体多样化发展。

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龙头企业,上述运作模式往往均有参与。其中,从市场整体来看应收账款模式得到各方显著青睐,占行业余额规模60%(2022年)。

代表性的金融机构有:传统银行的平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银行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核心企业有:传统企业的中粮、新希望六和、海尔;电商平台的京东、苏宁。

仓储物流机构有:顺丰、菜鸟。

一站式管理服务商有:中企云链、怡亚通、一达通、普路通、创捷,等等。

依托自身产业及金融资源优势,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潮中,央企国企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承担了金融机构和管理服务商的角色,为上下游各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参与力量,如:

1.中核(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中核集团核工业先进供应链建设主体,形成了“四大核心业务+N项增值服务”的经营模式,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已初步建立了包含核财信、核财票、核财函等核产业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

2.中企云链是央国企混合所有制服务平台,为链上各主体提供技术、咨询、代办等服务,提出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和价值链优化的“缔造产融互联网”,打造了“N+N+N”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实现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多维金融服务需求的全覆盖。

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依托平安银行好链,打造了“中电惠融好链”,以集团各级企业对外采购形成的应付账款为基础,为上游供应链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转让和融资服务。

4.湖南财信金控是湖南省级国资,旗下财信信托《三一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解决方案》获证券时报“2020年度优秀服务信托计划”,累计为上游供应商发放融资超64000笔、金额超过252亿元;旗下财信星链供应链金融平台已成功上线财票、应收账款质押、交货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

  虽然有众多国有企业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但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机制问题

一是当前服务体系不丰满,供应链生态化运作依然与银行传统融资模式紧密捆绑,服务模式比较单一。银行作为区域供资主力,目前对广大上中下游中小企业的覆盖度较低,且市场反应不敏感、市场信息不深入,提供的金融服务可能与上下游客户经营模式不匹配。对此,银行应拓宽产业及其供应链研究,通过高精度的数据支持、提升业务模式普适性、优化产品多样性,强调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和高度定制化。

二是核心企业参与动力和主动性不足,主导供应链的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部分核心企业不愿提供更多经营信息,对于给上下游企业进行担保而承担风险责任较为抗拒,对供应链成员管理也缺乏积极意愿和制度化手段。对此,培养核心企业供应链主人公意识、强化龙头企业供应链协调能力是提升融资效率的关键环节,从传统的聚焦核心企业主体倾斜资源转向打造共同发展生态圈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当前法律体系未能完全覆盖供应链金融各环节。在各主体依据供应链金融进行资产流动和货款交易,例如动产担保时,尚存一些法律和行政权力界限的模糊性、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法律制度的不适用性、企业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等,将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对此,健全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制度、形成有据可依的法律监管体系,进而完善相对统一的业务流程、协议规范是题中应有之义。



2.信用问题

主要是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金融机构基于债券与物权的全链信用评价机制还不成熟,各级企业均存在信用造假、合同违约、还款短缺等信用风险。不同于传统融资模式中金融机构聚焦关注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价,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必须将上中下游企业甚至其多级经销商、企业间债权情况、全链运作状况等等作为信用评价要素。对大量信用信息进行归集评估的过程中,如何将信用价值向全链转移、如何洞察矛盾信息的实际根因,是各级主体间要产生信任关系和高的信用评价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此,促成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强化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信用筛选能力,可以提升链上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拓宽交易信用;优化供应链交易的闭环管理手段,密切跟踪物流、资金流,可以将风险防范渗透到经营环节;构建金融机构面向业务交易数据、供应链运行质态的动态信用评估体系,可以综合考量到主体与债项的双重关系,创新评价机制。


3.信息问题


一是供应链金融各级主体信息不对称,信息流通和数字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供应链信息,核心企业需要把控信息以做好上下游企业协调管理,上下游企业需要获取信息以优化生产购销配置,金融机构需要收集信息以支持融资决策,仓储物流机构需要凭借信息以完成货品价值评估和存运监管,因此供应链金融发展要求高度的透明信息流通和高端的信息技术支持。

当前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刚刚起步,通信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分析应用等确保信息透明有效的技术支持缺失;各级主体间的信息沟通明显不足,存在掩盖交易信息、伪造背景信息、隐瞒市场信息,阻碍信息完整性、时效性、可用性的问题。

对此,一方面应大力投入供应链金融信息科技研发,优化信息共享和资金流转监管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鼓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等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授信、财务、经营信息档案库,打破数字化技术应用孤岛;此外,强化仓储物流机构对质押动产的价值评估作用、对货物存运的跟踪监管作用,可利于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良性循环。

二是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和隐私泄露隐患。供应链金融涉及主体较多、业务环节较复杂,大量信息在各主体间交换和传输,尤其是在金融机构为缓解金融风险而开展深入的穿透式管理过程中,信息机密性将受到信息技术支撑不足、信息管理制度失效等的挑战。

对此,各级主体完善内部金融信息管理制度、协调外部信息传输和流通规范,引入专业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机制,是防范信息泄露的有效方法。


点击了解更多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