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财务数字化 丨 员工信用融入报销流程,财务智慧化运营提质增效


 前 言 

企业往往会面临报销慢节点多效率低等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报销人和审批者缺少互相信任,因而拉低流程效率。针对日常重复性的企业员工报销业务,基于报销效率与成本控制角度引入信用管理理念,建立基于信用管理的报销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传统报销业务:用“管控”对抗“欺骗”

传统报销模式下,员工报销业务一般应用“提交单据-业务领导审批-财务审批-出纳支付”的审批矩阵,此类审批流程强调“内控”逻辑,秉承法家思想,假定“人性本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切断于法”,员工根据固化的审批流程与报销制度执行报销。在这种模式下,财务人员对所有报销单据皆进行无差别的严格审批,员工报销体验差,财务人员工作量居高不下,企业为缺乏信任付出巨大管理成本。

报销周期长:员工缺乏操作指导,不清楚单据填写及附件粘贴要求,填写及整理报销单据耗时较多,经常因为报账违规、缺乏即时性沟通、缺乏信任而导致报账周期长、效率低、体验差。

管理成本高:繁琐的报账流程也增加了管理控制成本,主要是各阶段管理审批的成本、员工未聚焦本职岗位工作的时间损失、对管理不良的负面感知等,削弱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增值效率和效益。

二、信用管理机制:用“信任”代替“管控”

员工信用报销与传统报销的区别主要在于针对高信用级别员工采用了不同的审核方式。员工信用审核采用信用评级制度,对员工设立不同的报销信用等级,对于高信用级别员工的报销业务,财务部门提高对其的审核效率,以加快其报销速度。在审核质量管理方面,财务部门对高信用级别员工采用抽检方式来控制报销业务质量,对低信用级别员工采用全检方式来控制报销业务质量。通过建立员工报销信用评级体制,在合法合规的控制目标前提下,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员工在不同业务、不同金额范围的业务报销中采用区别化的审核、审批方式,整体加快报销业务进程,提高报销业务效率,降低业务和财务部门的运作成本,以对内提供有价值的财务报销管理为目标。

三、企业应用员工信用报销,怎么做?

企业实施员工信用报销,可以促进员工报销效率、提升服务体验,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运营成本。区别于传统报销,员工信用报销的实施需要集团业务、财务人员的充分参与,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先试点再推广,分阶建设。将新员工报销信用评级业务流程引入集团企业时,一般由公司领导牵头成立项目实施团队,采用先试点再总结经验,最后面向全集团推广的分阶段方式来开展。具体过程中,一般以涉及人员广、影响面大、单笔金额较小为筛选原则选取报销场景应用员工信用管理,后续再逐步扩展至其他业务类型。在试点与推广阶段,均需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培训,让全员熟悉掌握信用报销后的业务变化与执行要求,避免新模式产生的业务冲突。

二是多维度设计信用检查规则。实行员工信用评级管理,需重点明确信用评级管理机构、信用检查规则、动态信用评级调整办法、信用报销业务流程、质量管理标准等组成部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需要进行有效衔接,以落实员工信用评级管理实施。其中信用检查规则是信用管理的核心,集团企业在确定检查规则时,需要从报销业务管理目标、风险控制要求出发制定多层级、多维度的明细指标和权重,最终赋分构成信用评级的分值。员工信用评分以报销单据作为评分基础,财务人员如发现报销不符合流程要求或者存在违规行为的,如有虚假发票、私费公报、提交时间超期等,审批人或财务部门可以作驳回处理,同时更新报销人的信用分数。如果报销人一直严格遵守企业费用报销制度,在报销系统里信用等级会维持最高等级。报销信用等级不同,报销速度便会不同,这既激励了员工规范报销行为、也警示了不规范报销行为,长期来看,可以提高员工遵从意识,促使员工规范费用报销,也会使报销流程更加高效。

解码财务数字化 丨 员工信用融入报销流程,财务智慧化运营提质增效

三是信用结果应用于员工权益。每一张业务单据都可以对应到业务提单人及所在的业务部门,因此,可以基于单据的信用评分结果,综合生成针对个人和部门的信用评价报告。通过信用评价报告一方面能够鼓励员工诚实守信的报销行为,另一方面,对不同信用级别员工的差别化报销控制来降低财务审核业务量,从而起到控制风险,提升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此外,员工报销信用等级亦可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将信用等级作为员工晋升、奖金、培训等事项关键依据。

解码财务数字化 丨 员工信用融入报销流程,财务智慧化运营提质增效

结束语

员工信用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引导员工规范报账行为、养成诚信报账习惯,实现财务风险控制、报账效率提高和管理成本降低,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