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人才合作新思路》系列一:产业合作是大湾区人才的基础和动力源

产业合作是大湾区人才的基础和动力源

采写:訾雪萍  责任编辑:张晋元

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粤港澳三地产业合作,同时建立人才高地。要想促进大湾区人才流动,产业合作是基础和动力源。对此,小编采访了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院长王微见博士,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问:如何让大湾区人才合作具有可持续的动力?

答:首先,关于人才合作问题的讨论应该跳出人才谈人才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希望有人才的合作,是因为人才合作最原始的动力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即经济发展需求。大湾区能发展到世界第四大湾区,就得益于人才合作。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港商在珠三角投资,在带领资金、技术、销售渠道进来的同时,引进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大。而人才合作背后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动力,有动力以后,人才合作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深圳提出的两个人才方面的现象。一是90%的人才需求在企业,二是90%的科技创新发生在企业。从这两个方面看,人才合作最主要的需求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放大点说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这种需求后才有人才合作的动力。若产业合作需求不存在,那么人才合作就失去了动力,成为空中楼阁。如果仅仅是政府行为,仅仅是政府为推进人才合作而举办的活动形式,没有落实到具体实施,那么人才合作的动力会逐步衰竭。

问:如何通过产业合作使人才合作更有效?又如何通过人才合作,促进产业合作?

答:首先,对需求进行调研和把握,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了解行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需求。其次,从人才供给侧方面了解哪些方面的人才有优势,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对接起来才能促成有效的人才合作。在对接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对本地区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梳理,组织本地企业参加粤港澳人才对接会,建立常规性人才合作交流渠道。通过该渠道,企业可以找到人才,同时人才能够找到企业和项目,所以政府在人才合作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具体的人才合作过程中应采取市场化方式,即人才和企业的商业合作,政府不用介入人才合作的具体交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寻找人才,双方自愿达成合作关系。

总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只有面向产业或企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否则人才合作会不断衰竭。

本文为中大咨询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否则当侵权处理,谢谢合作!

* 中大咨询集团原创成果,版权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