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二大主线深度分析新一轮国企改革方向

前言

党的“二十大”对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科技创新、强链补链、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圆满收官,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而何处发力一直备受关注。1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不仅为中央、也为地方国企下一阶段改革的纵深推进指明了方向。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国企改革重点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干?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国有企业更加聚焦科技创新和实体产业。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要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1月5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召开,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勇挑大梁。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国企改革的核心要求,同时呈现出新的改革变化。整体而言,“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利润总额、净利润、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优化调整为“一利五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2022年央企目标任务为“两增一控三提高”也同步优化调整为“一增一稳四提升”,充分体现出2023年及下一阶段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新的改革导向。

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看新一轮国企改革方向

主线1:“一增一稳四提升”

变化1:一增一稳

“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

2022年12月2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这就要求下一阶段要高质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力争取得更好业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积极促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勇挑大梁,增大国资国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

“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对资产负债率的目标任务为“一控”,即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65%以内。2023年优化调整为“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这既说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又说明资产负债率绝不是越低越好,总体保持稳定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的撬动作用,更好地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而且,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也不是一味的降低负债,是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使得分母(即资产总额)增加的速度高于分子(即负债),从而实现杠杆率的降低。从2600多家平台公司及两类公司2019年-2021年经营数据来看,资产负债率下降至70%以下企业近59家,占比仅为2.27%。其中,2019年总资产规模在700-1400亿区间的国有企业,2021年底资产负债率平均每年降低6.26%,而资产规模平均每年增长11.55%。

变化2:四提升

“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其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指标没变,表明国企改革对科技投入、人均效能提升的坚持;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性业务带来的现金流量,不断提升资本回报质量,避免资金空转。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对企业获利水平、经营效率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价,更突出了国有企业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关注和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决心。截至2021年末,头部平台企业(资产规模前百强)净资产收益率50分位值为1.79%,75分位值为4.36%,仍未达到相对理想的效益水平。因此,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背靠政府、面向市场,需持续通过政府注入优质资源、盘活存量资源等举措,不断提升企业资产质量,服务区域发展。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国资办为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企经营效益“解包还原”措施,实行对国企承担政策性业务的补偿机制。

营业现金比率是反映国有企业收益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也用以评价企业在经营性业务中获得现金的能力,反映了国资委既强调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合理增长,也强调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一方面,对于地方国企,应充分依托区域资源配置优先度优势,推动城市经营性资源地获取,并围绕自身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提升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例如,湖南湘江集团“十四五”期间将城市时期以城市运营板块为重要的现金流来源,着力通过城市服务+环保打造“大运营”上市平台,对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通过不断提升营业收入质量来提升营业现金比率,降低资金空转,在土地财政“吃紧”的背景下,夯实融资能力,提升偿债能力,有效防范债务风险,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系统性风险。

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看新一轮国企改革方向

主线2:解决回归实体产业核心矛盾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亦提到要回归实业(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此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亦提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并没有优势,如今要布局实体产业,应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国企和民企的协同问题、市场属性和政策属性的兼容问题?基于此,中大咨询认为国有企业布局实体产业,亟需利用改革三板斧做好制度性铺垫。

第一板斧:做实董事会

国务院国资委指出持续选优配强外部董事,加快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深化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考核评价机制和董事会秘书工作机制,加快推广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和制度范本。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导向非常关键,混合所有制形态下的董事会不应再以原来兼职董事的模式为主,而是应该真正做实外部董事,从工具人变成真正地用手投票。上文提到的董事会秘书工作机制亦和外部董事管理机制一脉相承。在实践中,做实董事会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明晰权责,让董事会有事项可以自主决策,真正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主体作用;二是明确规则,确保董事会能科学决策,重点关注董事会成员构成、董事会决策机制、外部董事履职尽责等规定。

第二板斧:纵深推进契约化管理

国资委指出构建完善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更大力度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落实落细。

在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的过程中,不少国企对于业绩薪酬“双对标”、绩效考核挂钩兑现等“深水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整体上力度仍有待加强。新型经营责任制改革要做深做实,不是单纯推动一书一协议的重新签订,其核心是差异化岗位管理、个性化绩效考核,尤其是要实现“一岗一考、易考易薪”的刚性兑现。这就要求将“差异化”回溯到岗位本身,从岗位职责与价值的差异出发,对承担的目标责任进行精细化管理,最终体现在考核结果与薪酬、岗位的兑现上,既要做好公司经营发展的“大家”,也要顾好个人履职的“小家”,真正实现高级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起市场化的契约化管理机制。 

第三板斧:深化长效激励改革

国资委指出健全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

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中长期激励并没有走进深水区,主要工具仍为现金型激励,缺乏对存量、增量业务和业绩的差异化设计。尤其对科研人员、增量业务使用现金激励,存在周期长、不确定性高、激励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此次会议提出的“扩面提质”是对中长期激励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增量改革、立意长远、利益捆绑,要重视市场对标、动态调整、激励与约束并重,尤其针对科技型企业,可以尝试一定突破,使长效激励工具真正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实体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此,中大咨询认为,当中长期激励步入“深水区”,必然要从单一工具走向多元并行,尤其是要加快在科技型企业、混改企业探索跟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跟投和分红等股权型激励,将核心骨干与企业进行深度绑定,形成“命运共同体”。

结语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向“深水区”和“攻坚区”挺进,2023年国有企业将以“一利五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通过优化法人治理、做实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提质等改革动作,为企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一增一稳四提升”总体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版权声明:中大咨询不止于解决问题,更致力于充分释放个人与组织潜能。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给小编(微信号:mpeditor)留言,否则作侵权处理,谢谢合作!

* 中大咨询集团原创成果,版权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