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去一年国资央企的工作重点与成效有哪些?未来国资央企将有哪些新动作?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国资央企2023年工作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本文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为核心,梳理总结国资央企过去一年工作重点与成效,结合现阶段我国发展态势与国资央企的重点任务,研判未来国资央企的发展趋势。
会议重点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赋予了国资国企新使命新任务,强调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下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作出指引。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以党的二十大为基本遵循,沿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明确2023年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本文从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发,总结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八大核心要点,并逐一解读。解读分为建设篇与改革篇,建设篇将主要对中央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等内容进行解析。
●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
● 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 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
● 以上市公司为样板打造现代新国企
● 坚决有力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图 1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内容对比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资委,中大咨询整理
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以来,国资央企坚持“两增一控三提高”目标任务不动摇,坚决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力拓市开源、降本节支,生产经营平稳有序,效益增速稳中有进,运行质量持续提升,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图 2 中央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资委,中大咨询整理
各中央企业积极主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基础保障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规划项目落地、竣工项目投产,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2万亿元,同比增加1122.1亿元,增长5.9%。
图 3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统计局,国务院国资委,中大咨询整理
在保持量的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央企业注重质的提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一方面中央企业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力度攻关绿色低碳技术,在落实双碳工作中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央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设立专业数字产业公司,大力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核心工业软件等数字化技术,持续推动数字化业务落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一阶段,国资央企将围绕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总体目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谋求规模与效率,优化管理与创新,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首先,高质量发展必然与经营稳步增长相联系,预计中央企业将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求,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次,高质量发展必然与产业链韧性增强相联系,要求中央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抓手补足产业链短板,巩固产业链长板,提升产业链安全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再次,高质量发展必然与生产效率提升相联系,因此中央企业需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数据决策功能、数字产品创新和用户服务体验等方面的数字技术应用。此外,高质量发展必然与管理能力提升相联系,国资央企需继续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培育管理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强大动力。最后,高质量发展要与社会责任担当相联系,国资央企要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绿色低碳技术科研攻关和创新应用、碳排放管理机制等重点方向,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图 4 布局基础设施对实现相关目标的重要性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整理
2023年国资委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为“一利五率”,提出“一增一稳四提升”的目标,成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与“两利四率”指标体系相比,“一利五率”删去净利润,并将营业收入利润率替换成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两项,更加全面系统,实现“量”“效”“质”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利润总额、净利润两项规模速度类指标功能重复性较大,现保留利润总额一项,而又在净资产收益率中体现对净利润的考核,且更加强调所有者权益所获报酬水平,更加体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营业现金比率引入对现金流的考核,更加关注当期收入的变现能力,剔除应收账款的影响,能够更深层次反映企业的发展质量水平。
二、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支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央企勇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主力军排头兵,积极构建、完善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以对标评价为先导,以示范创建为牵引,以管理提升为抓手,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共99家国有企业进入2022年度《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47家。
图 5 国资央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资料来源:《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中大咨询整理
其中,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是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保障。自2020年6月国资委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以来,中央企业及各地国资国企积极组织开展对标提升行动,基本实现重点国有企业全覆盖。目前,对标提升行动已进入评估深化、落地见效的关键阶段,中大咨询认为,一方面要将管理提升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从先进的管理中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坚决防范“为了管理而管理”的现象;另一方面要以效果评估为抓手建立管理提升长效机制,将评估结果与业绩挂钩,将重要任务和目标纳入企业年度考核评价,并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以及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体现。
国资央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和短板仍需加快解决,尤其当前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一批能够体现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领全球科技和行业产业发展的世界一流企业做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也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转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因此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重大战略任务。国资央企将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四个标准,分行业加快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世界一流企业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的全面对标,以对标评价为指引,以世界一流创建示范行动、管理提升行动、价值创造行动和品牌引领行动等四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建设一批在规模效益上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一流企业,建设一批在细分行业领域专精特新的科技领先企业。
——创建示范行动:推动优势企业率先实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挖掘样板典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管理提升行动:巩固深化对标世界一流管理的提升行动,推动既定方案和工作清单的落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管理闭环;
——价值创造行动:推动企业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等方面全面提升,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品牌引领行动:创建一批管理科学、贡献突出、价值领先的卓越品牌,提升全球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图 6 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落实举措与目标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整理
三、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国资央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国资央企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中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努力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3月国资委设立科技创新局,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更好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科技创新,抓好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落地。
图 7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效
资料来源:《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中大咨询整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国资央企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及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原创技术研究、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原创技术研究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集成电路、油气及关键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关键仪器设备、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强化原创技术供给。
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生态方面,强化正向激励,用好股权、分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中长期激励工具,厚植创新文化,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
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是提升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方式。继2021年发布第一批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后,今年5月国资委确定第二批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系统谋划、高位部署,加快推动中央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中央企业积极推进“链长”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强化顶层部署,结合企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梳理产业链“四图五清单”,把准方向重点,制定工作方案,同时建立分层分级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的考核体系,保障链长建设工作有效推进。
二是强化锻长补短,充分利用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加快补齐产业链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关键技术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维护好产业链稳定安全。
三是强化融通带动,发挥链长优势,通过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等方式,整合调动全产业链资源要素,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有效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合作发展。2022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粮食安全等产业链领域的卡点堵点,明确重点投资项目近300项,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对于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将发挥积极作用。
图 8 产业链“四图五清单”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整理
但从整体看,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链控制力与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求中央企业进一步推进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持续在产业布局、技术攻关、产业标准等方面发力,夯实产业链基础,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我们认为,要实现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提质深化,需要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机协同、高度融合,围绕产业链的堵点、卡点、痛点,精准布局创新链,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步伐,以技术优势构建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资金链和人才链精准对接,促进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图 9 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整理